新聞中心
制造業轉型升級為“智”造創新驅動是關鍵
“中國從組裝到制造,從制造到創新,我自己的看法是到現在為止還談不上第三個智造,現在我看到最優秀的制造企業市場占有率在提高,工業集中度在提高,仍然是一個轉型的階段。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創新的投入,從2012年開始持續上升,2015年的研發創新投入是1.4萬億,其中企業的投入有1.1萬億。”
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看來,在未來五年的EMB的比例會繼續往上增長,更重要的是中國“智”造要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目前面臨的非常巨大的時機,十個大產業,包括新一代的信息技術產業,高檔的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產業,航空航天,電力裝備,農機裝備和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等等的產業里面都面臨著重大的中國制造的升級,甚至是領先于全世界的重大機遇。同時,中國企業,中國產品非常需要營銷意識,創造品牌,其實中國人很多做得都不錯,只是因為我們的品牌價值沒有提升上去。
“我感覺到目前為止中國智造作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不可能沒有知識的貢獻。目前為止我們大部分還是處于一種加的關系,就是智+造,遺憾的是智與造之間是中斷的,大量的研發,包括實際上的微笑曲線,已經基本上刻畫出來了,我們的制造很大程度上的研發在海外,這個也是巨大的增值空間。目前,中國是制造業大國,要走向制造業強國才能夠支撐起中國從貿易大國轉向貿易強國,美國的制造業也在回歸,同時初級的制造業大量的流向了東南亞國家。所以我們也是必然要加強智與造之間更緊密的結合。”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
在白明看來,傳統產業現在因為按照產業的轉移的規律,正向東南亞國家轉移,但中國的新優勢又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形成的,所以形成了空檔期。
“我們對外貿易這一兩年出現了負增長,排名被美國反超了,一個方面是由于其他國家的競爭能力增強,像越南這些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對我們產業進行了挑戰。還有一個原因是在高端領域,我們越往高端走,跟歐美國家的重合度越高,過去我們和歐美國家之間也有競爭,也有摩擦,但是相對來說,更多是貿易不平衡,但是隨著我們的轉型升級,升到一定的程度,遇到的阻力就越大。我們有一部分先走在前列。比如家電、工程機械、手機、核電、高鐵這個方面都走在前面。同時,我們跟歐美國家也有競爭,確實要打造競爭性優勢,同時要合作,有的時候競爭是兩敗俱傷的,但是通過合作我們做大蛋糕,就可以產生互利共贏的效應。”